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现代高效农业专项规划(2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根据《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山东省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18年至2022年。
一、发展基础
近年来,全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以“走在前列”为目标定位,深入推进山东农业实现由大到强战略转变,农业新旧动能转换具有良好的基础条件。
农业综合产能位居前列。2017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298.2亿元,农林牧渔业增加值5158.7亿元,均居全国第一位。粮食总产量4723.2万吨,连续6年稳定在4500万吨以上,总产量占全国的7.6%,居全国第三位。蔬菜(含食用菌)、园林水果、肉蛋奶、水产品产量分别达到10618.3万吨、1776.9万吨、1506.9万吨、881.4万吨,均居全国第一位。
绿色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在全国率先启动耕地质量提升计划,组织实施土壤改良修复、农药残留治理、地膜污染防治、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畜禽粪便治理、重金属污染修复等六项工程。2017年,全省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稳定在90%以上,水肥一体化新增面积173.44多万亩,化肥和农药实现用量和强度“双降”,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9%,畜禽粪便处理利用率达到87.3%,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推广面积达到1500多万亩,“三品一标”认证产品达到7508个。
农业发展动力持续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农村综合改革持续推进,农业对外开放水平持续提高。2017年,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3.27%,高出全国5个百分点;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3%,高出全国17个百分点;承包耕地确权任务基本完成,土地经营规模化率达到40%以上;全省农产品出口额达到170.1亿美元,占全国的近1/4,连续19年保持全国第一位。
新业态新模式快速成长。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农产品电商、休闲农业等新兴业态发展迅速,农业“新六产”正在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新亮点。2017年,全省农民合作社发展到19万家、家庭农场5.5万家,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达到20多万个;全省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9600多家;国家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发展到20个,休闲农业经营主体1.9万家,营业收入630亿元;农村网络零售额541.9亿元。
二、总体要求
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主要依靠先进科学技术、优良物质装备、集约组织方式、新型从业人才,通过拉长产业链条,推进绿色生产,提高产品质量,提升经济效益,加快实现农业由传统产业到高质高效产业转变。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扎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把加快培育农业农村新动能作为统领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的重大工程,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主攻方向,以发展农业“新六产”为抓手,实施服务进乡村、人才进乡村和资本进乡村“三大工程”,开展质量提升、品牌提升和生态提升“三大行动”,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改革“三项改革”,积极探索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路径模式,把科技创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作为新旧动能转换的主动力,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通过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进产业智慧化、智慧产业化、跨界融合化和品牌高端化,实现传统产业提质效、新兴产业提规模、跨界融合提潜能、品牌高端提价值,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确保我省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走在全国前列。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创新驱动,科技引领。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展翅行动,加快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机制创新,优化农业科技创新力量布局,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着力提升农业设施装备水平,加快发展智慧农业。
2.坚持生态高质,品牌提升。坚持绿色兴农、质量兴农,实施农业标准化和品牌培育战略,突出优质、安全、绿色导向,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推进产品品牌化、品牌高端化。
3.坚持跨界融合,三链重构。培育壮大农业“新六产”,加快“三园同建”,推进塑造终端型、体验型、智慧型、循环型等新产业新业态,促进产业链相加、价值链相乘、供应链相通“三链重构”。
4.坚持开放合作,内外联动。积极对接国家重大战略,以“一带一路”沿线及周边国家和地区为重点,加强农业对外合作,以内促外,以外带内,统筹推动农业“走出去”“引进来”,加快形成内外联动、创新发展的农业对外开放新格局。
5.坚持深化改革,城乡融合。落实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办法,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三)战略定位。加快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战略目标,必须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以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为抓手,加快推动农业新旧动能转换。在发展定位上,立足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积极推进现代高效农业发展,从而实现农业的高质量发展。
——建设农业标准品牌强省。全面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建设和“齐鲁灵秀地 品牌农产品”品牌引领行动,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强化农药监督管理,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农产品质量品牌强省。重点培育70个农业区域公用品牌、500个企业产品品牌。
——建设农业“新六产”发展示范省。以建设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为重点,大力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加快培育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田园综合体、海洋生态牧场综合体、农业特色小镇等发展亮点。推动农业“接二连三”,实现全环节提升、全链条增值、全产业融合。重点建设农业“新六产”示范县50个,培育农业“新六产”示范主体600家。
——建设“智慧农业”应用先进省。推动农业智慧化发展,促进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农产品市场流通和安全监管中的广泛应用,促进物联网、遥感、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与农业深度融合,打造全国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省和智慧农业示范基地。
——建设农业开放发展引领省。以创建国家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为重点,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跨国农业企业集团,健全完善农业对外开放体制机制,建设农产品贸易强省,增强山东农产品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四)目标任务。力争到2022年,农业新旧动能转换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万亿元以上;现代高效农业增加值力争达到1200亿元,基本形成以新动能为主导的科学技术先进、物质装备优良、组织方式高效、经营主体集约、农产品市场繁荣的现代高效优势产业,半数以上的县(市、区)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城镇居民。到2028年,农业新旧动能转换取得显著进展,为全省实现农业现代化,引领全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三、功能布局
坚持空间布局与区域布局相统一,梯次扩散与节点辐射相结合,全面推进与集中集约相协调,以产业延伸、技术辐射、项目对接、人才支撑为纽带,在全省构建“四区引领、三园示范、三区同建”的农业新旧动能转换格局。
(一)“四区”引领。
1.现代农业示范区。以国家和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基础,以推进实施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等十大主题示范行动为重点,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引领传统农业产业改造升级,培育壮大新兴农业产业。到2022年,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2.农业绿色发展试点先行区。以实现农业循环发展为目标,以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创建主体为重点,创建一批国家农业绿色发展试点先行区,加快推进资源高效利用、生态保护修复,引领带动全省农业向绿色生态方向发展。到2022年,全省主要农作物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40%。
3.农村改革试验区。以枣庄等国家农村改革试验示范区为重点,围绕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主题,稳步拓展改革试验的广度深度,推动改革试验成果转化,为全省深化农村改革提供实践样板。
4.农业对外开放试验示范区。提升农业对外开放水平,探索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新路径。推进苏丹-中国农业合作开发区、斐济-中国渔业综合产业园、俄罗斯-中国木材加工产业园区等国家境外农业合作示范区建设,以政策创设为引领,以服务农业对外投资贸易为核心,搭建农业“走出去”公共平台,加快企业“走出去”步伐,促进产业集聚,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农业企业集团。
(二)“三园”示范。
1.现代农业产业园。以规模化种养基地为基础,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创建一批产业特色鲜明、要素高度聚集、设施装备先进、生产方式绿色、经济效益显著、辐射带动有力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充分发挥技术集成、产业融合、创业平台、核心辐射等功能作用,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到2022年,全省建成50家左右的省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
2.农业科技园。遵循“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创新引领、效益惠民”的原则,以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为龙头,建成一批功能清晰、要素齐备、模式创新、上下联动、线上线下互动的农业科技园区,构建具有山东特色、结构完善的农业科技园区体系,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实现全覆盖、无缝衔接,促进农业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实现农业科技创新继续走在前列的目标。
3.农村创业园。建设一批返乡创业园、农村创业孵化基地、农村创客服务等平台,吸引进城农民工、高校毕业生、农业科技人员、留学归国人员等各类人才回乡下乡创业创新,带动现代农业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
(三)“三区”同建。
1.粮食生产功能区。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目标,以永久基本农田为基础,划定小麦、玉米、水稻粮食生产功能区5200万亩。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大粮食生产功能区政策支持,提升粮食产业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建成千亿斤粮食产能省。
2.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依据区域土地资源特点和种植传统,在永久基本农田内,划定棉花生产保护区400万亩,完善激励机制和支持政策,保障棉花生产能力。稳定花生、大豆种植面积,以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推进规模化经营、提升产品附加值为重点,促进产业提质增效。
3.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制定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规划,优化特色农产品区域发展布局,建立评价标准和技术支撑体系,打造一批品种丰富、优势明显、集群发展的园艺产品、畜产品、水产品、林特产品等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引领推动特色农业提质增效。到2022年,力争创建50个特色优势明显、产业基础好、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省级以上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四、重点任务
围绕结构调整、产业融合、质量品牌、科技创新、主体培育、农村改革等方面,明确推进农业新旧动能转换的“六大”重点任务。
(一)挖掘结构调整新动能。调优调新产业产品结构,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增强传统产业发展活力。
1.统筹调整粮经饲种植结构。按照稳粮、优经、扩饲的要求,加快构建粮经饲协调发展的三元种植结构。稳定粮食生产,重点扩大优质强筋小麦种植面积,适度调减籽粒玉米,增加优质食用大豆、薯类、杂粮杂豆等。优化经济作物品种和区域布局,巩固主产区蔬菜、果品、油料生产,促进经济作物增值增效。扩大饲料作物种植面积,在草食畜禽优势区,大力发展青贮玉米、苜蓿等优质饲草,鼓励建立优质饲草料种植生产示范基地,培育现代饲草料产业体系。
2.做大做强高效特色产业。立足各地资源禀赋,大力培育“名优特稀新”经济作物,促进杂粮杂豆、蔬菜瓜果、茶叶蚕桑、花卉苗木、食用菌、中药材和特色养殖等产业提档升级,打造一批特色农业产业带和示范基地,把地方土特产和小品种做成带动农民增收的大产业。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林等绿色产业,推广林菌、林药等林下经济模式,推进农林复合经营。推进优势特色农业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专业化服务,建设一批地理标志农产品和原产地保护基地。
3.推进畜牧业提质增效。按照“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处理无害化、监管常态化”的要求,改造提升传统畜牧业生产方式,建设一批以规模化养殖为基础,以农牧结合、生态循环为发展方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现代畜牧业产业园,打造现代畜牧业发展高地。规范建设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养殖户粪便污染处置设施,加强畜禽养殖废弃物与农业生产废弃物等综合处置,建立全县域收集、处置和利用三级网络体系,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大力发展现代畜禽种业、微生态制剂、生物制剂、高效低残留兽药、绿色健康饲料产业等,培植畜牧业发展新优势。
(二)培育跨界融合新动能。坚持融合发展,积极发展农业“新六产”,构建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从初级产品到终端消费无缝对接,集生产生活生态功能于一体的产业新体系,实现从单一产业向全链条、多功能、新业态发展的动能转换。
1.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引导加工企业向主产区、优势产区、产业园区集中,加快形成一批农产品加工优势产业集群和隆起带。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及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加大食品加工业技术改造支持力度,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产加工设备。实施主食加工业提升行动,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加强现代生物和营养强化技术研发,挖掘开发具有保健功能的食品。支持建设农产品加工示范县、示范园区、示范企业。落实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扩大实施区域和设施范围。
2.加快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大力改善乡村生态环境,扎实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完善农村生活设施,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为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创造良好的环境。充分发挥乡村各类物质与非物质资源富集的独特优势,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拓展观光采摘、休闲体验、休闲垂钓、科普教育、文化创意等功能,推动乡村旅游规模化发展,打造一批相对集中、业态丰富、功能完善的乡村旅游集群片区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乡村旅游园区。支持有条件的地方,依托特色农业、高效农业、高科技农业等农业园区打造主题农业公园、田园综合体,推进文旅小镇建设。保留传统的农业耕作系统和耕作方式,加以活化,建设农业生态(活态)博物馆。鼓励各地充分利用各类资产资源资本和政府扶持资金等,通过市场化运营,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3.稳步推进农村电商发展。加快建立健全适应农产品电商发展的标准体系、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和诚信体系,培育一批区域性、垂直性电商平台,扩大农产品网上销售。加快省级品牌农产品电商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建成国内具有影响力的农产品营销平台。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规范发展电商产业园,聚集品牌推广、物流集散、人才培养、技术支持、质量安全等功能服务。深入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建设农村电商示范县,开展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示范企业认定,打造一批特色电商镇、电商村。
4.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多元化多层次多类型的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培育各类服务组织,积极拓展服务领域。加快发展智慧农业、定制农业、体验农业等新业态,建设农村电商、云农场、冷链物流等支撑体系。支持服务组织积极开展农业市场信息、农业投入品供应、绿色生产技术、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机作业及维修、农产品初加工、农产品营销等服务,鼓励提高其专业化、产业化和社会化水平。推进病虫害统防统治与全程绿色防控有机融合。推进农机服务环节向农业生产全过程、全方位延伸。力争到2022年,基本形成服务结构合理、专业水平较高、服务能力较强、服务行为规范、覆盖全产业链的农业生产性服务业。
(三)强化品牌引领新动能。品牌化是建设农业强省的重要驱动力。通过标准提升、高端引领,实现从依靠数量规模扩张向质量兴农、品牌富农的动能转换。
1.积极培育壮大区域公用品牌。以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省为契机,以提高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水平为目标,坚持“产出来、管出来”两手抓,着力打造“齐鲁灵秀地 品牌农产品”山东省农产品整体品牌形象。坚持全球视野、国际标准、农业特色、本土优势,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知名品牌,推动“品牌高端化”。支持各地以特色优势农产品为依托打造区域公用品牌,加强区域品牌建设管理服务,集聚和延伸品牌核心竞争优势,提升品牌影响力。健全农产品品牌发展政策扶持、产权保护和监督管理等制度。加强品牌农产品宣传推介,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2.提升企业产品品牌影响力。增强企业品牌化发展意识,提升企业品牌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引导企业主动适应市场和消费升级需求,严格实行标准化生产和质量安全认证,健全农产品质量检测和追溯体系。支持企业申请注册商标,培育发展自主品牌。鼓励企业制定或参与制定国家、国际标准,成为行业领先企业。引导各类生产经营主体开展“三品一标”、良好农业规范(GAP)、食品安全管理体系(ISO22000)等质量认证。支持行业协会、科研教育机构、中介组织参与企业农产品品牌开发。
(四)增强创新驱动新动能。坚持创新驱动,推进产业智慧化、智慧产业化,综合应用工程装备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环境技术,加快发展设施农业,推进从拼资源拼消耗向科技强农、绿色护农的动能转换。
1.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按照“自主创新、加速转化、提升产业、率先跨越”的思路,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技术推广为载体,实施农业科技展翅行动,加强前瞻性现代高效农业科技研发,引领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充分利用各种农业科技资源,搭建农科教创新平台。建立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加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建设,探索建立“创新团队+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新型农业科技服务模式。
2.加快现代种业发展。推进种业研发创新,深入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和农业良种工程,加强种业创新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发,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广阔应用前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品种。完善新品种区域试验评价及展示推广体系,加强优势种子繁育基地建设。培育壮大种业企业,重点培育一批具有国内外较强竞争力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鼓励企业兼并重组,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做大做强。强化种子市场监管,健全种子质量检测体系,完善品种审定、保护、退出制度,规范种子生产经营管理。
3.加快发展智慧农业。大力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战略,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加大智慧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力度,推动农业技术创新,以人机物一体化、装备设施网络化、生产经营智能化为方向,开展关键技术攻关,研发一批推动智慧农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加快智慧农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完善农业大数据采集、共享、分析、使用机制。以农业物联网技术为核心,依托“三区、三园、一体”等,实施智慧农业应用示范工程。鼓励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产品加工企业依托网络平台开发定制农产品,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
4.提升农业机械现代化水平。实施装备优化提升、技术示范推广、作业规模推进、智慧农机、人才培育等项目,推进全程全面、高质高效“两全两高”农业机械化。开展关键急需、智能高效、绿色环保农机装备研发创新,提高农机装备信息收集、智能决策和精准作业能力,着力提高棉花、水果、蔬菜、中草药等经济作物机械化作业水平,加大丘陵山区机械化率提高力度。加大新机具、新技术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力度。实施农机现代化标配工程,促进信息化与农业机械化深度融合。加强农业机械化技术人才培训,培育一批热爱农机、善于钻研、技艺精湛的“农机工匠”。培育壮大一批农业机械装备产业集群,打造全国重要的智能农机装备生产基地。
(五)提升主体培育新动能。坚持集约发展,通过机制创新,探索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新途径,实现从小规模分散经营向新型经营主体适度规模经营的动能转换。
1.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做优做活农民合作社,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做专做精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发挥基础支撑作用。加快家庭农场示范场、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农业示范服务组织、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示范引领各类主体规范发展,提升发展规模和质量。鼓励各类主体间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建立家庭农场联盟、农民合作社联合社、产业协会联盟及产业化联合体。进一步完善流转、托管、订单带动、利润返还、股份合作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
2.创新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围绕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满足普通农户和新型经营主体的生产经营需要,建立完善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贯穿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综合配套服务体系。稳定和加强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充分发挥其在农技推广、动植物防疫、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方面的主渠道作用。充分发挥供销社、邮政、农机、烟草等行业组织的优势,建立农技指导、信用评价、保险推广、产品营销于一体的公益性、综合性农业公共服务组织和平台,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大力培育经营性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鼓励生产主体和服务主体依托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优势区域等广泛开展联合与合作,形成分工协调、互利合作的发展格局。推行“约定有合同、内容有标准、过程有记录、人员有培训、质量有保证、产品有监管”的服务模式,不断提高专业化、标准化服务水平。
3.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强化人才支撑,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加快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重点围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民职业技能提升,整合各渠道培训资金资源,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统筹安排、产业带动的培训机制。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发挥企业培训主体作用,提高农民技能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优化农业从业者结构,探索培育农业职业经理人,强化培养农业经纪人,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农业农村人才。鼓励高等学校、职业院校开设乡村规划建设、乡村住宅设计、农村新型社区管理等相关专业和课程,培养一批专业人才,扶持一批乡村工匠。
(六)激发农村改革新动能。坚持深化农村改革,积极探索,稳步推进,激发农业农村内生发展动力。
1.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在总结完善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推开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快构建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对集体土地等资源性资产,继续抓好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对集体公益设施等非经营性资产,重点探索建立集体统一运行管护的有效机制,更好地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提供公益性服务;对经营性资产,着力推进股份合作制改革,促进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发展新型集体经济,形成有效维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的治理体系。
2.加快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成果应用。加快推进土地承包经营管理信息应用平台建设,完善省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数据库,推动确权数据共享,提升土地承包管理信息化水平。探索确权成果在土地流转、抵押担保、涉农补贴、承包权退出、农田整治等方面的应用。
3.健全农业农村创新创业体制机制。建立上下一致,左右贯通的农业农村创业创新体制。整合落实支持农村创业创新的市场准入、财政税收、金融服务、用地用电、创业培训、社会保障等方面优惠政策。开设开放式服务窗口,提供一站式服务。支持引导各类人才回乡下乡创业创新。
五、重大工程
实施现代高效农业动能提升行动,重点组织实施“十二大工程”,集中打造一批农业新动能引领区,培育发展新动能。
(一)粮食生产功能区提升工程。围绕划定的粮食生产功能区,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重点,加快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重点推进“四区五化”建设,聚焦攻关区、示范区、辐射区、特色区,集成推广粮食绿色高产高效技术模式,试验示范粮食节水、节肥、节药新机具、新设备,大力推行粮食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实现粮食生产良种化、标准化、绿色化、机械化和服务全程社会化,带动全省粮食生产转方式、提质量、增效益,实现粮食绿色可持续发展。到2022年,每个县建立一个100亩以上的攻关试验区,打造一个1万亩以上的示范区,建立10万亩以上的辐射区;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6000万亩以上。在东营、德州、滨州适宜地区,扎实推进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建设。
(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提升工程。编制全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规划,建立科学评价标准。通过实施高效特色农业、现代林业、现代畜牧业、现代渔业发展平台项目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集中支持果品、蔬菜、食用菌、茶叶、中药材、蚕桑、苗木花卉、油用牡丹和蜂业、驴业、兔业、水产品等高效特色产业发展。力争到2022年,创建50个特色优势明显、产业基础好、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省级以上特优区。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林产业和林下经济,建成特色经济林基地500万亩以上,产品优质率达到85%以上;林下经济规模发展到800万亩以上,发展森林旅游,全省森林公园总数达到270处以上。
(三)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创建工程。加强产地环境保护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围绕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创建,全面落实耕地质量提升规划,深入开展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扶持发展统防统治社会化服务组织,积极推进生物灾害绿色防控。到2020年,全省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稳定在90%以上,发展节水灌溉工程面积1500万亩,水肥一体化面积达到750万亩,农田灌溉用水总量和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46,设施蔬菜和果树的化肥利用率提高20个百分点,大田作物化肥利用率提高10个百分点。到2022年,主要农作物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40%。在重要水源地汇水区内提倡发展环水有机农业。因地制宜探索试行耕地修养生息制度,在确保全省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等耕地保护责任目标的基础上,有序开展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工作,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四)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工程。着力建设一批规模化种养、龙头企业带动、现代要素聚集、“生产+科技+加工+营销”的现代农业产业园。科学确定产业园建设布局,准确把握产业园功能定位,将产业园建设成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先行区,现代技术和装备加速应用的集成区,一二三产业相互渗透、交叉重组的融合发展区,新型经营主体“双创”的孵化区,示范引领农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绿色发展的核心区。到2022年,全省建成50家左右的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力争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0家以上,形成国家级、省级、市县级共生发展、梯次推进的产业园发展格局。
(五)农业“新六产”示范工程。重点建设农业“新六产”示范县50个,培育农业“新六产”示范主体600家。支持示范县产业融合发展园区和产业融合项目建设。支持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发展,探索总结发展农业“新六产”成功做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推动全省农村产业融合加快发展。支持各地建设一批各具优势的农业“特色小镇”。到2020年,以终端型为主导的农产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4.5万亿元,以体验型为主导的乡村旅游消费达到3600亿元,以循环型为主导的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达到330亿元,以智慧型为主导的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总额达到1000亿元。到2022年,全省农业“新六产”发展总体水平明显提升,产业链条完整、功能多样、业态丰富、利益联结更加稳定的新格局基本形成。
(六)农业质量品牌提升工程。探索建立农产品品牌培育、发展和保护体系。深入实施品牌引领战略,大力开展品牌提升行动,加快推进我省农产品品牌建设,到2022年,创建100个农产品品牌基地,培育和打造一批在国内外叫得响、受欢迎的农产品品牌。挖掘遴选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产品品牌,推出70个省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500个企业产品品牌,进一步完善农产品品牌目录。制定产品标准、行业标准,对接国家、国际标准,建设一批区域质量标准中心和标准化创新平台。强化农产品总部经济建设,依托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域,建设一批农产品总部基地,聚合资源,增强产业价值吸引力。加快建设国家蔬菜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推进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建设,制定更多国家蔬菜标准,重点推出一批具备市场引导作用的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推行省、市、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对主要生产主体全覆盖,传导质量安全压力,提升生产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社会公德意识和法律责任意识,实现精准化监管。严格执行农业投入品生产销售使用规定。建立完善水产品产地环境检测等监管机制。开展农兽药残留超标治理、畜禽水产品专项整治,严厉打击违禁超限量使用农兽药、非法添加、滥用抗生素等违法违规行为。加强食用农产品入市监管,严格准入标准,探索建立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和市场销售凭证“双证”制度,推动更多产品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相衔接。到2022年,全域创建完成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基本形成标准化生产、产业化运营、品牌化营销的现代农业新格局。
(七)智慧农业发展示范工程。以发展数字农业为重点,着力建设一批智慧农业示范基地。组织开展农业信息化示范试点,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实现公益服务、便民服务、电子商务和培训体验服务不出村。组织产学研单位开展物联网、精准农业、智能决策等关键技术、标准、平台和产品研发,建设一批农业互联网技术研发与应用创新平台。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合作社示范社、家庭农场示范场等农业主体,建设完善一批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推动物联网技术在粮食生产、畜牧养殖、渔业、特色林产品和高效经济作物等领域应用。建设一批农业物联网云服务平台、农业大数据管理平台,提高远程监控、数据分析、测土配方、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保障支撑能力。
(八)农业开放合作示范工程。继续保持发展山东农产品、食品出口大省优势地位,加大对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的支持力度,进一步提升示范效应,带动提升内销农产品质量。以蔬菜、果品、畜牧等特色优势产业为重点,加强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集聚区建设,到2022年,重点建设20个出口产业集聚区。培育重点农产品出口企业,到2022年,培育60-80家出口农产品示范企业。积极开展境外农业合作示范区和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两区”建设,拓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重点区域的农业合作,鼓励涉农企业到境外进行农业资源开发、生产基地建设、农产品加工等,带动农业装备、生产资料等优势产能“走出去”。到2022年,建设8-12个国家级和省级农业对外合作“两区”。支持有实力的大企业,全产业链推进农业对外投资合作,在技术研发、生产加工、储运销售、港口码头等领域进行整体布局,实现全产业链运营。到2022年,培育6-8家农业“走出去”重点企业。提升远洋渔船装备水平,发展壮大大洋性渔业,巩固提高过洋性渔业,积极发展南极渔业,加快推进远洋渔业海外综合性基地建设。
(九)农牧循环示范工程。积极开展“粮改饲”示范,加快优质饲草料生产基地建设,到2022年,全省“粮改饲”示范县达到50个,优质饲草料种植面积发展到500万亩以上,基本实现奶牛规模养殖场青贮玉米全覆盖。在农业和畜禽大县,开展整县制畜禽养殖与农业生产废弃物三级网络试点,到2022年,建设试点县20个。大力推进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建设县级病死畜禽专业无害化处理厂,完善配套“以乡镇(街道)、村暂存,县级集中收集处理”的病死畜禽收集体系,根据养殖分布情况建立相配套的病死畜禽收集暂存点。到2022年,全省建设病死畜禽专业无害化处理厂83个,基本满足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需求。
(十)“两全两高”农业机械化推进工程。按照“全程引领、三区联动、五业并举”的原则,着力提升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农业生产全面机械化、提高农机化质量、增加农机化效益,重点在农机装备优化升级、农机技术推广、规模作业推进、服务主体培育、智慧农机建设、人才培育、安全生产保障、农机化公共服务提升等八个方面有所突破,引领全省农业机械化稳步健康发展。根据平原地区、丘陵山区、城市郊区三类地区特点,各有侧重协调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同步推进畜牧业、水产养殖业、林果业和农产品初加工业机械化。到2022年,粮食生产机械化率达到98%,经济作物机械化率达到56%,全省建成“两全两高”农业机械化示范县50个以上。
(十一)农业科技展翅工程。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着力提升现代种业发展水平,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广阔应用前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品种。鼓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人才、技术等资源依法向种业企业流动,做大做强“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加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建设,推动农业重大应用技术、绿色关键技术的研发与集成,促进科技与产业紧密融合。推动“创新团队+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科技服务新模式,发挥省农业专家顾问团的作用,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加大新技术、新成果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整省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分产业、分类型建立一批综合培育基地、农民田间学校、实训基地和创业孵化基地。进一步健全完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推行“菜单式”培训、“模块化”教学、“信息化”管理,大力培育农业产业人才。到2022年,全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50万人以上。
(十二)农村集体经济培育工程。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农村集体资源性、经营性和非经营性资产改革,探索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加快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成果转化应用,积极探索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有效实现形式,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到2022年,全省农村承包土地经营规模化率达到50%以上,基本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新机制。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站在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意义,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协调好各方面利益,建立规划落实的组织协调机制,推进规划任务的组织落实、跟踪调度、检查评估。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引导各类市场主体积极参与现代高效农业建设,优化资源配置,形成强大合力。
(二)强化财政保障。各级要加大投入力度,公共财政更大力度向农业倾斜,为现代高效农业发展提供政策和资金保障。加强财政支农政策顶层设计,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力度,支持现代高效农业发展。新旧动能转换基金向现代高效农业倾斜。
(三)创新金融服务。支持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领域,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充分发挥农业融资担保机构的作用,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力度,为现代高效农业发展提供信贷保障。建立健全农业保险制度,增加保险种类,扩大保险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有序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农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稳步扩大新型农村合作金融试点规模,探索创新信用互助模式。
(四)完善土地政策。逐步提高土地出让纯收益用于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的比例。鼓励各地探索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的具体办法,增加村级集体收入和农民财产性收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土地要素城乡平等交换机制,加快释放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红利,通过村庄整治、农村空闲、零散建设用地整理等方式节约出来的建设用地和通过调整优化用地规划布局新增的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优先用于支持现代高效农业发展。
(五)强化任务落实。各部门要结合自身职能,强化配套措施,协同推进规划实施。各地要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实施方案,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加强规划监测评估,对规划实施效果跟踪监测,结果向社会公布。制定奖惩措施,对于按期完成任务的,给予表扬和奖励;对工作不力、成效不明显的,进行问责追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