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陵区地处关中平原腹地,东隔漆水河与武功县为界,南隔渭河与周至县相望,西和扶风县接壤,北由湋水河与扶风县相连,是全国首个国家级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下辖的唯一县级行政区,总面积135平方公里。近年来,杨陵区扎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优、调高、调精现有农业产业,发展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发展,促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和三产融合,农业产业整体竞争力不断增强,2020年成功创建第二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走出了一条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农业现代化的特色发展之路。
坚持规划引领,产业布局有序优化。示范园总面积2.37万亩,农业人口约2.1万人,园区主要分为南、北两个片区,南区主要是高新农业技术集成区和展示区,北区主要探索推广农业农村产业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建设农业科技试验示范推广基地。结合新形势调整优化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产业布局,重点打造城南路产业带、揉谷产业路产业带、孟杨路产业带、杨扶路产业带、小湋河产业带“五大产业带”,发展设施果蔬、经济林果、苗木花卉、中药材种苗、农作物良种、食用菌种植、现代畜牧业以及休闲农业等“八大类”主导产业,形成了布局清晰、重点突出的产业体系。
强化科技赋能,示范推广效果明显。积极联合区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两所大学,开展农业科技创新,探索科研人才入乡机制,鼓励农业新产品、新技术试验示范。设立杨凌种业创新中心,建设良种孵化基地,引进了先正达、良科等知名种业企业,促进种业科技成果转化。杨凌智慧农业示范园全面建成,成为上合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的重要基地。常态化组织科技平台技术服务团、专家学者顾问团、田园使者义务团和职业农民技术服务队开展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服务。水培技术、基质栽培、水肥一体化、遥感监测等农业新技术在园区内全面推广、广泛渗透,示范园成为农业高新技术研发示范、展示推广的重要载体。
注重政策扶持,经营主体量质提升。出台新型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扶持政策,在示范园大力培育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积极开展新型经营主体提升示范工程。在市场准入、税费减免、提供服务和优化环境等方面加大支持,累计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9家、家庭农场7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2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12个、产业化联合体6个,形成了30个现代农庄组成的农庄集群,建成了无花果、火龙果、阳光玫瑰葡萄等一批科技含量高、示范效应好的特色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基地。
拓展业态融合,产业链条丰富延伸。积极发展农业科技服务业,推动原产地一产、加工型二产和智能商务等新兴业态发展,重点扶持净菜加工、金银花茶、食用菌等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全力打造以“杨凌标准、杨凌认证、杨凌溯源”为核心的杨凌安全农产品品牌,创建省级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2个,秦红宝洋葱、稷农科技成功入选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完善园区内物流仓储设施,建设电商服务站,形成了“互联网+乡村”、“互联网+农业”等新兴业态,助力农产品销售。积极培育发展康养疗养、家庭休闲产业,打造了梦里田西、无花果基地等集专业种植、新品展示、田园采摘、科学博览为一体的示范基地。
突出联农带农,发展合力有效凝聚。建设创业孵化载体,把园区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有机结合,构建利益分红型、股份合作型合作模式。积极引导和支持西农大和杨职院师生、返乡人员入驻园区开展创新创业,锦华生态、菲格庄园、青皮她园成为杨陵创新创业成功案例。杨凌职业农民创新创业园已成为省内外职业农民实训的重要基地,无花果、火龙果等“单品冠军园”亩均产值达到8万元以上,培养出王艳、魏亚刚、田小雄等一批本地农产品销售“网红达人”。大力实施村集体经济“消薄培优”行动,盘活农村闲置资产201宗,溢价交易集体资产经营使用权12宗,我区成功申报全国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整区试点。农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10万元以下的村全部清零,全区农村集体经济收益分红超过1000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全省第一,较全省平均水平高出9.8%。
立足新时代新征程,杨陵区将紧盯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目标,充分挖掘利用资源禀赋,通过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示范、推广、应用,引领农业提质增效,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来源: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