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绿博农业规划设计院官方网站!
绿博农业规划设计院
Project
专题研究
农业园区 您的位置: 绿博农业规划设计院 > 专题研究 > 农业园区
甘肃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发展状况评估
2022-11-29 返回列表
   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其发展能有效调整和改善区域涉农企业“散、小、差”状况,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有利于甘肃省深入推进乡村振兴。
 一、甘肃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发展现状
 近年来,甘肃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和农业科技园区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中成效显著。
 (一)园区数量逐年增加
    截止2021年上半年,科技部共公布了9批共计241个国家级的农业科技园区,其中包括甘肃定西、天水、武威、酒泉、张掖、庆阳和平凉7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农业农村部和财政部联合公布的3批96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甘肃定西市安定区、酒泉市肃州区、临洮县、宁县共4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名列其中。有18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入选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入围农业科技园区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数量均呈现逐年增加趋势。
 图1 全国和甘肃省农业科技园区发展趋势
  图2 全国和甘肃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发展趋势
  (二)主导产业特色鲜明
  培育主导产业是甘肃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的工作重点,坚持“独一份”“特别特”“好中优”“错峰头”农产品优势明显的建设原则,省内现代农业园区基本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较强市场竞争力和品牌优势的主导产业。定西的马铃薯、当归、黄芪、党参、鲜百合、金银花、食用菌、蜂蜜、苹果等,天水的香菇、花椒、苹果、辣椒、紫苏籽油、蜂蜜等,武威的牛羊肉、食用菌、梨、葡萄、人参果等,酒泉的骏枣、韭菜、枸杞、葡萄、蜜瓜、香瓜、香菇、葵花籽、南瓜子等,张掖的蜂蜜、绿芦笋、洋葱、黑番茄、食用菌、黑小米、红枣、胡麻油等,庆阳的苹果、沙棘汁、亚麻籽油等,平凉的胡麻油、菜籽油、鲜鸡蛋、苹果等,陇南的土鸡、黄芪、橄榄油、核桃、樱桃、花椒、茶叶、牡丹籽油、香菇、木耳等成为“甘味”知名农产品品牌。截止目前,甘肃立足自身独特的资源禀赋和环境特征,深入挖掘全省农业发展蕴含的“特色多样”和“绿色有机”特质,构建起了以“牛羊菜果薯药”为主体的六大主导产业体系,推动了甘肃现代农业的发展。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丰富多元
  目前,甘肃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中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运营模式大致可分为“龙头企业+联合社+合作社+基地+贫困户”辐射带动模式、“企业+合作社+大户+农户”土地流转带动模式、“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生产托管模式、“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等四大模式。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多元性为农业产业园区的稳定性提供了保障基础,更有利于企业与农户之间建立良好的利益联结机制。
  (四)科技装备支撑水平不断提升
  甘肃农业产业园区的发展得利于农业科技进步与合作,灌溉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育种技术等的不断改进,打破了传统农业产业园区发展的瓶颈。园区通过与国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建成了多个产业体系工作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重点实验室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通过编制和参与修订国家和地方标准,建立规范和科学的高标准农田、建立大数据平台、布设园区气象站等,有效提高了产业园区的资源共享和利用效率。
  (五)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势头向好
  一是产加销一体化进一步推进。依托本地区的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延伸发展了产品加工、销售、仓储、物流,构建起了主体融合、三产联动的新格局。二是产业功能进一步拓展。挖掘会展交易、休闲观光、文化交流、科普教育、观赏体验等功能,加快培育互联网电商、产品金融服务等新业态发展,引领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提质增效。三是构建配套产业集群。依托核心产业带动和培育,如定西马铃薯产业、陇东地区果业、河西走廊种业等,形成了产品研发、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丰富了产业体系,切实提高了产业竞争力。
 二、甘肃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统筹整体规划不足
  甘肃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多以市县区分别规划,缺乏整体性规划和布局。部分园区规划在功能分区和产业布局方面不具体,可操作性不强;一些园区目标和功能定位偏多,不够清晰合理,功能区之间缺乏衔接,特色不够明显;部分园区核心区面积大,建设内容不详,重复多。
  (二)龙头企业力量薄弱,农产品销售难
  龙头企业在农产品精深加工方面相对薄弱,信息化水平不高,企业科技研发水平较低;企业运营资金相对紧张,不能充分支撑公司运营链条的拓展和设备引进。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农产品依然面临销售难的问题,虽然电商直播带货等平台有良好的发展势头,但对于大宗农产品来说,电商销售走量小、成本高,依然不能解决农产品销售问题。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发挥不够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联结园内企业和农户的主要桥梁,目前数量多、规模小,大多数合作社的成员不超过百户,缺少大规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且内部运营机制存在诸多不规范,组织结构还需要进一步优化。
  (四)企业全产业链尚未建成完善
  全产业链可以实现食品安全可追溯,形成一个安全、营养、健康的食品供应全过程。不少农业产业园区,产业链只涉及了一部分环节,部分农产品仅仅停留在初级农产品的生产上,没有实现从种子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模式,相关附属设施也没有配置完善。
  (五)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甘肃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存在科技水平参差不齐和科技人才匮乏等问题,严重抑制了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现有科技人员的知识结构不合理、知识老化,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
  (六)绿色发展水平有待提升
  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中,大部分企业生产涉及蔬菜加工、马铃薯育种、马铃薯淀粉加工等,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废水、尾菜处理技术瓶颈和成本较高,企业发展面临着尾菜处理、污水处理等环境问题。
  (七)利益保障机制不健全
  甘肃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中农户和企业利益保护机制不健全,企业与农户之间信任度不高,存在分工不明、利益分配不明确等问题,农户与企业、合作社之间的矛盾突出。农户加入合作社的积极性不高。缺乏第三方保障机构监督和规范农户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分配。
  三、对策建议
  (一)加强政府引导,推动园区市场化运作
  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园区。坚持政府引导园区发展,为园区提供政策、法律等方面的服务,积极运用现代企业管理体制规范园区发展。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农业园区建设和科技要素资源配置中的基础调节作用,多组织、多形式、多层次搞活园区建设机制,让园区自身产生活力,增强园区的市场竞争力。坚持园区市场化发展,促进各要素向园区的有效集聚及其创造力和活力的充分发挥。推动全产业链发展,合理分配上下游产业布局,形成良性的产业循环体系。政府继续加大对园区特色生产、加工、销售业的支持力度,引领生产研发驱动创新,推动加工运输科技创新,促进服务业多元化。
  (二)壮大龙头企业,推进产品销售
  一是建立一批科技创新实力强、企业规模大、收益好的龙头企业。通过健全市场竞争机制,树立优秀企业标杆,提升产业影响力和竞争力。二是建立科研基地。积极培育农产品供给新动能,建立健全农业科研平台,鼓励企业增加科技研发投入,发展全产业链,实现从种子到餐桌的一条龙服务。三是加大企业技术人才引进,培养创新型人才和创新团队,打造人才力量雄厚的龙头企业。四是加快构建农产品供给体系,积极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和丰富产品品种。五是强化科技支撑。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和技术,促进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以科技促发展。
  (三)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积极作用
  强化产业园区中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机制创新,通过宣传使专业合作社农户能够对合作社组织有正确的认知,并解决其生产过程中技术、信息、融资等方面问题。园区应对融资渠道予以拓宽,吸纳社会资本,通过采用股份制经营方式,保证所需资金的供给。构建风险投资体系,如建立农业担保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使运作资金得到切实保证。
  (四)着力打造全产业链
  做大做强园区主导产业,实行标准化生产加工、企业化管理、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推进主导产业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注重增链、补链,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储藏、保鲜、运销、旅游以及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业态,延长产业链条,形成全产业链,促进主导产业、特色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五)加强产业园区科技支撑水平
  加强园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如园区可聘请产业首席专家挂职,长期咨询指导生产,实施“一对一”技术服务。聘用行业内创新型人才,开展长期研发和生产。在园区内定期开展农民培训活动,提升园区工人的总体素质,建立具有较高专业素养的技术团队。与行业内知名的专家或团队长期交流产品研发经验,提升园区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
  (六)坚持走绿色、生态发展道路
  加强园区中处理废水、尾菜、废气等的基础设施建设,对自行研发处理废水、尾菜、废气的企业给予奖励。政府、企业应成立专门的部门或机构妥善解决园区面源污染问题,确保园区发展符合绿色生态要求。鼓励清洁能源、绿肥等进入园区,优先引进以清洁能源为主原料加工生产的企业,对使用绿肥生产的企业给予补贴,推动形成生态、节能、高效的能源小循环生产模式。
  (七)完善园区中企业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
  一是建立科学的保障机制,完善企业与农民的保险机制,建立第三方监督管理部门,充分保障园区中企业和农民的利益。二是培养规范化企业,培训高素质农民,提高农民与企业之间的信任度,促进农民与企业长期稳定合作,保障企业正常生产和农民稳定增收。三是调动农民参与企业投股的积极性,形成企业与农民共同承担风险和获利的利益体系,激发农民创业的积极性,并为企业带来效益。 
 课题组成员
 王建兵 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 研究员
 蔺伟虎 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助理研究员
 李 晶 副研究员
 李振东 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 副研究员
 何 剑 助理研究员
 文稿摘自《甘肃省社会科学院要报》2022年第10期(总第123期)

客服微信
绿博农业规划设计院 电话:025-84347962 传真:025-84347963 地址:南京市栖霞区紫东国际创意园 邮箱:10856651@qq.com
Copyright © 2009-2015 绿博农业规划设计院 备案号:苏ICP备11065563号-3 公安备案号:32010202010161号